-->
高低温冲击试验箱的测试应用非常广泛,其核心目的是通过极端的、快速变化的温度条件来加速暴露产品潜在的材料和工艺缺陷。
这些测试主要不是为了模拟真实的使用环境,而是为了施加一种极端应力,从而在短时间内筛选出有缺陷的产品。
以下是其最常见的测试类型和应用领域:
这是最基础、最核心的测试。 simply put,就是让产品在高温和低温两个极端环境之间来回切换,进行多次循环。
目的: 检验产品抵抗极端温度变化和温度变化速率的能力。
示例参数:
高温槽:+125°C
低温槽:-55°C
停留时间:30分钟 ~ 1小时(确保样品整体温度稳定)
转换时间:< 10秒(核心指标)
循环次数:50次, 100次等
许多行业标准强制要求产品必须通过此项测试才能获得资格认证。
目的: 验证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工艺是否达到行业公认的可靠性标准。
遵循标准: 测试条件严格遵循国际或行业标准,例如:
军工/航天: MIL-STD-883 (微电子器件), MIL-STD-202 (电子元器件)
汽车电子: ISO 16750, USCAR, 各大车厂(如福特、通用、大众)的企业标准
民用电子: JESD22-A104 (JEDEC标准), IEC 60068-2-14
这主要是在产品(尤其是PCB板或整机)出厂前进行的一道工艺。
目的: 作为一种生产工艺,主动地、有意地激发产品的早期缺陷(“婴儿死亡率”),避免有缺陷的产品流入客户手中。
特点: 测试条件通常比鉴定测试更严酷(循环次数更多或温变更剧烈),旨在短时间内“催垮”那些有潜在缺陷的单元。
目的: 评估不同材料之间的结合能力、热膨胀系数(CTE)的匹配程度。
失效模式: 重点关注因不同材料膨胀收缩不一致导致的:
涂层起泡、剥落
塑料外壳或接缝开裂
金属件变形
测试对象: IC芯片、PCB电路板、BGA封装、模块、硬盘、连接器、电容电阻等。
主要检测缺陷:
焊点开裂: 这是最常见的失效模式。由于PCB基板、芯片和焊锡的热膨胀系数不同,剧烈温度冲击会导致焊点疲劳断裂。
芯片封装开裂: 封装材料与硅片脱层或产生裂纹。
内部引线断裂: 键合点失效。
电容微裂纹: 多层陶瓷电容器(MLCC)在此测试中极易暴露裂纹。
测试对象: 发动机控制单元(ECU)、传感器、车灯、保险杠、密封件、燃油系统部件。
测试场景模拟: 模拟车辆从寒冷冬季户外停放状态,迅速启动并行驶,发动机舱温度急速上升的场景。
测试对象: 机载电子设备、导航系统、卫星部件、材料样本。
测试场景模拟: 模拟航天器发射时与大气摩擦产生高温,进入太空后迅速进入极寒环境的极端情况。
测试对象: 复合材料、高分子塑料、合金材料、粘合剂、涂料。
测试目的: 研究新材料在热应力下的性能稳定性、耐久性和寿命。
经过高低温冲击测试后,工程师会通过各种手段检查并分析以下典型失效模式,以判断产品是否合格:
物理结构损坏:
外壳、元件或材料开裂、脆化。
涂层、镀层起泡、剥落。
密封件失效,导致密封性能下降。
螺丝松动、结构变形。
电气性能故障:
** intermittent故障**:时好时坏,难以捕捉。
参数漂移:电气性能超出规格范围。
短路或开路:特别是因焊点开裂导致的电路完全中断。
绝缘性能下降。
功能失效:
产品完全无法工作。